2013.07.17 作者:尹怀宝 王海霞 浏览数:0
他,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他,坚守在教学岗位第一线,兢兢业业二十余载;他,不张扬,不自满,以斐然的成绩得到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金沙集团1862cc副院长吕海涛教授。
23年来,吕海涛教授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在高等教育这片热土上,他没有些许华丽的辞藻,他用一颗炙热的心与学生交流;没有溢美的言语,他用一份质朴的思想教授学生知识;没有那些亢奋的鼓舞,他依靠一种无形的力量前行着。
三尺讲坛上让学生满意的人
1990年,吕海涛教授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青岛农业大学任教。根据当时学校的实际情况,他所学的知识是可以满足教学要求的。但他心里很清楚这种满足只能是暂时的。“现代知识的内涵很广,发展很快,如果不尽快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深度,很快就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求,所教出的学生也势必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很难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他说,作为高校教师并不是纯粹的教书匠,因此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1992年他以分析化学专业课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1995年又考取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2002年到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
从走上三尺讲台那天起,吕海涛教授就下定决心,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学生身上,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
他讲课的画面成为学生心中温暖的回忆:他总是脸上挂着微笑,用精妙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阐释得通俗易懂,在讲授的同时配合练习,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核心知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吕海涛教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肯定和赞誉。“笑容和蔼,指导亲切,总能循循善诱”,这是学生对吕海涛教授的评价。
吕海涛教授将教书育人工作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我是幸运儿,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是学校给了我拼搏奋斗的舞台。“学生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是我工作的质量的标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些是他常讲的话,也是他想的最多、思考的最深的一件事。“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就要把我的热情、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它,这样,我才会问心无愧”。
他先后承担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生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普通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等本科生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课程发展的前沿、选择最新的教学内容,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他积极带头开展师生共建及第二课堂活动,经常与学生们畅谈人生价值,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先后有3篇学士论文被评为青岛农业大学优秀学士论文。
在学校前两届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评比中,吕海涛教授分别获得全校第一名和第三名,个人被评为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分析化学》在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他作为主要负责人先后参加省级教改项目8项,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成果。
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的领路人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好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吕海涛教授一直认为,一位好导师不一定是他教会了你多少知识,多少技能,而是他引导你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告诉你做人、处事、做学问的态度,然后放开手让你自己去飞翔,自己去经历,让你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吕海涛教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本身发展角度出发,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发展。在新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吕海涛教授总是先与其单独谈话,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特长,鼓励学生深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然后他会按着学生的兴趣,逐个帮助学生确立研究生阶段的目标。他从不会强制性地分配给学生任务或科研课题,都是学生在树立了目标和理想之后,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向。所以,吕海涛教授指导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很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很强的学习主动性。
他经常说他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他对学生说,最有趣的科学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而不是完成一个简单任务。如果一个人很喜欢完成任务,也许他不适合科学研究。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要在做研究的时候不断认识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认清自己的强项、弱项。在他的指导下,他带的每一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均能发表至少1篇SCI收录论文。
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头人
吕海涛教授一直潜心于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时时关注着相关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及时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到教学中来。
他所负责的“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主编《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实验》等教材,副主编教材10部,其中,《基础化学实验》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范教材,并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持的“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分别获得2009年、2005年、2001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在同事们的眼中,吕海涛教授不仅是个学术实力雄厚的学科带头人,他还是个胸怀宽广、乐于奉献的创业者。他除了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外,还对学院的科研组织、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分析化学学科的主要负责人,吕海涛教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成功申报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功能材料两个本科专业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化学学科的所有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普通化学》均为省级精品课程,“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应用化学专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普通化学”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建设课程。
迎难而上的开路人
教学、科研双肩挑是大学教师的工作特点,科研这项硬任务来不得半点敷衍与急躁,只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够日积月累,逐渐攀上科研高峰。
化学学科教学任务重,科研条件比较薄弱,申请经费也相对困难,但吕海涛教授认为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一年不搞科研,你就很难再去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他依然记得导师当年说的话,“不管科研条件怎么样,不好的话你要创造条件去做,必须坚持下去!”。他说:“教学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搞科研,使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些年来,吕海涛教授先后主持和参加10项国际合作和省级课题,获得省、市科技奖励10余项,并获得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其中,“复杂基体中痕量阴、阳离子,过渡金属,镧系金属的离子色谱分析研究”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吕海涛教授认为如果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转化为生产力实际或潜在的作用,其意义更大。作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灰树花发酵液多糖提取工艺及其药理作用研究”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提取工艺以900万元实现了技术转让,并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2年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当时正值香港SARS疫情严重,他抓住这一机遇,从中草药中提取部分活性物质,经香港大学医学院药理实验证明其具有明显的抗SARS病毒的疗效,并获得200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他先后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近30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吕海涛教授将自己二十多年的时光献给了学生,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二十年年如一日,年轻的心态抵挡住了时间的消磨,岁月流逝在吕海涛教授身上留下的是为人师表的儒雅和大度。